微软人工智能被教坏 微软人工智能tay

mandy 0 2023-12-07

很多朋友对于微软人工智能被教坏和微软人工智能tay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人工智能机器人可能取代人类吗?为什么?
  2. 为什么微软的bing在中国发展不起来?
  3. 机器人代替人类,在未来当机器人的人工智能被唤醒开始歧视人类的时候,人类该怎么办?
  4. 为什么很多人讨厌微软?

人工智能机器人可能取代人类吗?为什么?

1.人工智能机器人必然取代人类。

老生畅谈。在一些机械性(重复性)比较强的工作上,人类必然是会被人工智能机器人取代的。因为这是人类社会一直以来发展的趋势。类比工业时代,工厂里的机器代替了部分技师。机器可以看作广义上的机器人。其他例子也有很多。不赘述。

2.人工智能机器人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

拿一个比较典型的行业来说,服务业。人工智能机器人是永远不可能取代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服务业核心价值在于给人们提供更贴心跟人性化的服务。机器人不可能完全理解人们开放式跳跃性思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最美好的一点就是不确定性(对未知的向往)。不确定性也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源动力之一。

为什么微软的bing在中国发展不起来?

不得不承认,以前的微软Bing做的不够接地气,不过,最近几天,Bing国际版上线,Bing的搜索结果突然有了很大改观。

以昨天为例,余文乐结婚,是昨天热搜榜上的头等大事,六叔的粉丝们最津津乐道的是,新娘是哪路神仙,打开bing搜索一下,第一屏就看到了这样的“王棠云”:

大家最好奇的王棠云是谁,和余文乐的恋爱史,就都弄清楚了,怀着一颗八卦的心,用鼠标向下滚动,还可以看到王棠云在中国大陆之外的一些链接,毕竟是一位来自中国台湾的明星。

在百度上,则是另外一种画风,王棠云的百度百科词条在第一位,新闻在其次:

把大家最想知道的信息放在前面,正是Bing搜索的一种“读心术”,因为搭载了情商(EQ)为导向的对话式人工智能系统微软小冰。

这两天正在乌镇进行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Bing在中国正式宣布其国际版上线,来自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Bing与微软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带来了一种“小清新”的味道。

众所周知,搜索引擎是一种越用越聪明的产品,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成熟的今天。每天,Bing国际版都会在全球范围内扫描抓取260亿个新网页并更新到搜索数据库中,保证用户能够得到与其搜索内容相关的最新资讯。

目前,Bing国际版现在已占据国内英文搜索25.6%的市场份额。除了通过网页和移动端搜索提供服务,Bing国际版还以开放API接口的方式,向国内多家第三方搜索引擎服务商提供了英文搜索服务。第三方合作伙伴包括360搜索、UC神马搜索,以及不久前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的搜狗搜索等。

为了提升搜索的质量,并不断提升Bing搜索的准确性,微软也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来监督和改善Bing国际版的搜索表现。

比如,在Bing的国内版里搜索“语音识别”,就会在搜索框下面显示——双语搜索“语音识别”,已为您自动将搜索词翻译为“speechrecognition”。

在搜索结果的呈现中,就会相应的出现中文搜索“语音识别”以及中文对应的英文“speechrecognition”的搜索结果,搜索结果的呈现也会按照对用户的价值来进行排序。

Bing国际版与人工智能——微软小冰的结合,突破了人们习以为常的搜索体验。早年,人工智能微软小冰就起源于Bing。现在,小冰已经发展为基于情感计算框架的EQ(情商)型人工智能系统。微软小冰把所积累的情商反哺给Bing搜索,使本来不具备情商的搜索引擎也开始变得有温度、有情商。用户不再是和冰冷的搜索工具交互,搜索体验更加具有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特质。

数据表明,有很多用户已被这种人工智能和搜索引擎所结合带来的新的搜索体验深深吸引,与微软小冰交互的同时,在Bing国际版停留时间显著增加。

细心的人还会发现,微软Bing的搜索分类中,排在网页、图片、视频之后的就是学术,这也是微软Bing区别于其他搜索引擎的地方。

实际上,学术市场也有很大的市场需求。随着中国在驱动全球创新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中国的学者、专家和研究人员也越来越需要更加准确、全面的英文搜索服务。

中国的年轻人,特别是80后,90后逐渐变成中国的中坚阶层,他们的英文水平普遍有了很大提升,直接搜索、查阅英文资料的能力很强,浏览英文资料能够更方便的掌握全球第一手的研究情况。

举例来看,想查阅深度学习运动的领军人物,Facebook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兼纽约大学教授YannLeCun的资料,在Bing国际版里有很全面的展示,包括维基百科、Twwiter、领英资料等等。

如果用中文版来搜索,会得到一个中英文混杂的页面,有YannLeCun教授的个人主页,还会在下面看到他今年刚刚在清华大学的演讲,既能看到YannLeCun的学术情况,还有跟中国本土结合的本地报道。

从搜索结果的梳理中,可以看出,Bing没有简单的把YannLeCun教授的名字放在搜索栏中,寻找简单的文本匹配。而是理解了YannLeCun的相关信息,把搜索结果呈现。

搜索YannLeCun教授,同时把YoshuaBengio和GeoffreyHinton这两位在深度学习领域的牛人一同做了推荐,方便用户更全面的掌握相关知识和信息。

来自科技行者团队最爱搜八卦的Leila老师

机器人代替人类,在未来当机器人的人工智能被唤醒开始歧视人类的时候,人类该怎么办?

多年来,科幻电影和小说一直在渲染人工智能与机器发展的终极:取代人类、控制人类乃至消灭人类。但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的工作、生活中真的开始出现与人工智能靠近的迹象时,真正需要担心的事情也变得具体起来。

在人工智能这一波浪潮来临前,机器人已经开始接替人类职位。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1990到2007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

研究主要针对蓝领工作。他们发现,每增加一个机器人,意味着要干掉3-5.6个本地岗位。

机器人取代复杂工作以后,还影响了工人的收入。

在1000名工人中每增加1个机器人,所有人的平均薪资将降低0.25-0.5个百分点。这也意味着当1000人运作的生产线上出现20个机器人时,留下来的工人的平均收入就会降低5-10%。

机器人取代人类工作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早在1980年代前后,随着电脑最初被引入办公室,文员、秘书、会计等白领职业将被机器人取代的预测就已经开始,但大多被至少判过一次死刑的白领职业现在依然好好的。

半个世纪过去,受到机器人冲击最大的职业大多为蓝领,也就是那些以劳动力为主的装配工人、操作员、流水线工人等。

最近几年“白领工作被取代”这个话题又重新被捡了起来。比尔·盖茨告诉我们机器人也要交税,以此降低自动化的速度。

Google创始人Larrypage甚至还给出了建议:“大家需要每周休息四天。”因为以后可能没那么多工作留给人做。

和20年前不同的是,现在攻击白领工作的机器人不再需要“实体”,它们往往是服务器里的程序,而服务器也不会放在办公室的机房,而是存在于亚马逊、微软等公司的数据中心里。

人们已经没法统计多少个机器人代替了多少白领工作。但一些岗位确实受到了影响。

美国的第四大通信运营商Sprint从去年1月份大刀阔斧地裁撤了2500名电话接线客服人员,取而代之的是能自动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的app工具。按照Glassdoor提供的数据,Sprint呼叫中心的接线员工资为12-13美元/小时。

美国客服代表总人数,占美国总就业人口的近2%。这些工作都受到了人工智能的威胁。

除了这样的基础职位,一些过去被认为需要更多技术和知识的白领岗位也在被人工智能取代。

保险公司的理赔人员算是一个。日本富国生命保险相互公司从在今年1月开始,用“IBMWatsonExplorer”取代原本公司的34名理赔人员,他们过去的工作主要是查阅投保人的就医记录等文件来确定理赔钱数,定损并且处理相关手续,人工智能可以提高30%的工作效率。

据统计,这34名理赔人员的薪资约为110万美元/每年,他们的工作被取代之后,公司需要花费170万美元来安装人工智能系统,每年的维护费用大约为12.8万美元。也就是说要到一年之后,人工智能在节省成本上的优势才会逐渐凸现出来。但时间越长,省下的越多。

更高薪的职位同样受到影响,最近的消息是管理5.1万亿美元资产的全球最大投资管理公司贝莱德也在更多建立自动化流程,用人工智能来选购股票,并裁减了30多名分析师和基金经理——占所在部门总人数的7%左右。

根据Glassdor的数据,贝莱德分析师每年的薪资平均为8.5万美元、基金经理则在12万美元左右。不会省很多钱,但有可能提升投资效率。

贝莱德其实已经是很晚涉及人工智能投资的金融公司,从1980年代开始已经有许多公司完全用计算机和算法决定投资,亚马逊创始人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做这事。

尽管过多机器参与可能会对整个市场带来一些风险,比如2010年引起股市发生数万亿规模波动的闪电崩盘。而比人工智能算法更成功的投资者沃伦·巴菲特也狠狠嘲讽过看不清楚公司本质依靠复杂公式的投资。

但面对业绩下滑,贝莱德还是选择把更多权力从基金经理转给人工智能。

基金经理、保险理赔人员、电话接线员。这些看似是不同职业,但具备一些共同特点,涉及大量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可以通过算法进行流程化。

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美国麦肯锡调查了美国800多种工作岗位的2000多种工作活动之后,认为当这些工作岗位涉及收集数据、处理数据、以及可预测环境下的体力劳动这些活动最有可能被机器取代,这些岗位需要为员工提供的工资约为2.7万亿美元,它们在制造业、住宿和食品服务、零售领域最为普遍。

不是所有用到更多机器人的地方,人类都会失业。比如《华盛顿邮报》用机器人来报道体育新闻,快速生成比赛快讯、奥运排名简报。

而全球最大的新闻通讯社——美联社平台上大多涉及数字的财经报道是与人工智能合作完成的。

不过这两个机构的记者数量并没有减少,《华盛顿邮报》最近还在扩招。人工智能写的只是需要速度但不需要深入分析的东西,比如体育比赛结果快讯、以及不那么模板一致的公司财报快讯。它们做了许多人没有精力做的工作,让有经验的记者去写更有价值的报道。

但如果缺乏了这些基础岗位,那些刚入行的人就会因此缺乏了锻炼基本职业技能的机会。这不会是没有影响的。

麦肯锡根据情境模型预测认为今天人类50%的工作活动将在2055年被自动化,因为各种影响因素和经济状况的不确定性,这个时间可能会早20年,也可能会晚20年。

乐观的看法是当机器人代替了大量职业以后,会催生更多需要情感联系、更多有创造力的职业——人工智能一时无法取代的职业。

但就像每一次技术革命一样,对于卡在转变中的人来说,这过程不会太好过。

为什么很多人讨厌微软?

微软毫无疑问是这个星球上最强的软件公司,讨厌微软的人是因为对微软的不了解。微软从来不缺少科技,而缺少的是像苹果一样的粉丝。

关于微软人工智能被教坏,微软人工智能tay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上一篇: 微信人工智能算命(人工智能 算命)
下一篇: 未来的人工智能少年?未来的人工智能少年作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