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领域选题?人工智能领域
15
2024-06-10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药德康明是元宇宙吗的问题,以及和药德康明股价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康德的认识论(KantianEpistemology)所要解决的主要是数学命题和自然科学基本原理的形成和根据问题。
康德承认知识的内容或材料来自感觉,感觉是对象刺激了人的感官以后产生的观念。知识是从感觉开始,从经验开始的康德认为,认识的对象只是现象,本体属于人永远不能认识的范围。人的理性从本性上要求认识终极的无条件的东西。理性是处于知性之上的最高一级的综合能力,理性对经验进行最广泛的综合。理性的要求永远达不到目的,我们的认识永远是有条件的,是无止境的现象。如果理性把相对的现象绝对化,自以为已经把握了全部的真理,就必然陷于假相。
康德以自己的批判哲学为根据,对以前盲目追求绝对真理的“形而上学”体系作了系统的批判。他认为过去的形而上学陷入以下三种假相:把心灵当作精神实体,断言心灵不朽;把世界当作给定的整体,作出种种不同的臆断;把上帝当作绝对的实在,肯定它必然存在。
康德指出把心灵当作精神实体是错误的推论,因为这是把作为一切认识的先天条件的自我当作对象,而这个先验的自我只是认识的主体,永远不可能成为认识对象;康德对三种不同的关于上帝存在的论证,即本体论的论证、宇宙论的论证、目的论的论证作了前所未有的系统批判。
康德认识论的特点在于他提出了从时空感性直观到纯粹知性概念(范畴)的认识形式。他认为人类先天地具有这一套认识形式,才能把感觉材料组成知识。如果没有这套主体的认识形式,我们就不可能得到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也就是说不可能认识客观世界。这个看来似乎是荒谬的先验论,实际上比旧唯物论从哲学上说要深刻,从科学上说要正确。近代科学已经证明,认识并不象旧唯物论所理解那样,是一种从感觉、知觉到概念的循序渐进的单线简单过程。不是那种被动的、静止的、镜子式的反映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过对小说着迷的时期。为什么大家都爱听讲故事呢?因为,小说引人入胜、跌宕起伏和发人深省。于是,我总是琢磨,其中所讲的故事是真的吗?后来,老师告诉我们,小说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其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提炼与感悟。如果把小说写出流水账,想必是无人爱看的。
同理,如果科学家们只记录、收集和整理他们所观察的资料,也是对我们的认识没有多大帮助的。即便是运用归纳法从现象中总结出规律,其也是适用范围较窄的,受到了质变的局限。
比如,万有引力公式,是牛顿在前人观测和整理资料的基础上,提炼和归纳出来的物理定律。然而,该公式却只适用于平直的空间,其是一个理想的近似公式。例如,当遇到大物质时,该物质的旋转会导致其临近的空间也部分地随之转动,类似于河水的漩涡,会使围绕着该物质公转的星球具有过大的离心速度。例如,当两个粒子之间的距离远小于空间粒子的间距时,作为物理背景的空间消失了,因而万有引力也会以指数的形式趋近于零,而不是无穷大。
因此,对于人类的认识,关于科学理论,其并不是对外在世界的客观反映,即并不是对自然界的摄影与摹写,而是相对于已知现象关于自然界的同构系统。所以,我们人类的认识并不是一维的写照,而是二维的相互作用,即科学是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
由于自然界是不连续的,存在着质的变化,其是有层次的。所以,我们的宇宙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其是一个由无数个最小粒子构成的封闭系统。因此,我们人类就好比是井底之蛙和鱼缸中的金鱼,是不可能看清自然界的本来面目的。
因此,自然界就好比是一个无法打开的黑箱子。我们人类的认识,只能根据该黑箱子的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即根据已知的现象和实验,来建立一个概念的逻辑系统。该系统就是科学理论,其虽不同于自然界,但相对于已知的现象,两者却是不可分辨的,从而起到了一定的认识作用。除非产生了新的现象,那时又需要我们建立新的理论,来作为自然界更大范围的同构系统。
总之,科学家们建立理论,就好比是作家所写的小说。它们不同于现实,但却高于现实,具有一定的认识意义。至于真理,其是自然界存在的秩序,是一维的存在。而科学理论是真理的同构系统,是二维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两者具有本质的区别,科学不是真理,其只是关于真理的小说。我们人类与其他动物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具有抽象思维,可以借助于讲故事,来认识外在的客观世界。
恕我孤陋,真有人这么说过吗?黑格尔、叔本华、剃利、罗素、海德格尔、波普等一大批哲学家和名人都评论过康德,不记得有谁这么说过。1860年以后的新康德主义流派有可能说这个话,如果是,也显然评价过高了——现代社会的基石是现代经济、科技、文化、法律和政治制度。从经济学说上,康德比不过亚当.斯密;从政治学说上,康德比不过洛克;从道德哲学上,康德比不过卢梭。当然,康德也很厉害,但以其一己之力,作为“基石”扛起现代社会,太勉为其难了。一,如何评价康德?《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说法可以作为参考——“伊曼纽尔.康德是启蒙运动最重要的思想家,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由笛卡尔开创的唯理主义和由培根开创的经验主义新思潮,集中体现在他身上。他开创了哲学思想发展的新时代。他在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方面的全面、系统的工作对后起的一切哲学,尤其是对德国的康德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各种学派,产生了巨大影响。”这是2017年版《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说法。有意思的是,1970年版《不列颠百科全书》里还有一句话——“因为他(康德)从来没有结婚,他把热心向学的青年时代的习气保持到了老年。”罗素曾经就这个话调侃——他说,“我倒真想知道这个条目的笔者是独身汉呢,还是个结了婚的人。”反正后来的版本里,这句话就没了。????(柯尼斯堡)
二,如果从现在说,康德可以不算是德国哲学家,而是俄罗斯哲学家——因为,他1724年出生于柯尼斯堡,1804年去世于柯尼斯堡,一生都呆在这个地方——最远的一次旅行是去了60英里之外的城镇。柯尼斯堡,就是现在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不过,当年曾经隶属过普鲁士。康德的一生,按照美国哲学家剃利的说法,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那种,他不太关注社会上发生的事情。他这一辈子,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从1755年取得大学学位,谋得柯尼斯堡大学编外讲师职位,到1770年被任命为逻辑与形而上学教授,这是第一阶段;从1770年到1804年去世,是第二阶段。他在这两个阶段中,主要做了三件事——崇拜牛顿;批判莱布尼兹;写作“三大批判”。(柯尼斯堡大学)
三,康德在大学期间,深受一个叫沃尔夫的年轻教授的影响。这个沃尔夫是唯理主义的哲学家,康德的哲学来源于这个老师。另外,康德对于牛顿的崇拜,也来源于沃尔夫。康德为谋求编外讲师的职位,写了三篇论文——一篇叫《论火》,论证相互作用的形体以均匀分布的可变精细物质为中介,这就是光和热的基体;第二篇叫《物理的单子》,把牛顿的思维方式和德国大学里流行的哲学方法加以比较;第三篇题目是《关于认识形而上学第一原则的新说明》,专门分析了充足理由律。康德担任编外讲师,最初讲授数学和物理学,还讲过火器、筑城学和自然地理。后来又讲逻辑、形而上学和道德哲学。这期间,他发表了几部讨论人种、风的性质、地震原因以及天体理论的科学著作,说明他对牛顿的崇拜以及对科学的热爱,绝非装装样子,更不是业余爱好。或许罗素是太卓越的数学家,他对科学的理解也足够深奥,在罗素眼里,似乎对康德所有科学著作的水平,都不太以为然。四,康德后来有机会到柏林等大学任教,可能他对“诗学教授”这样职位不感兴趣,也可能宁愿呆在家乡过安静生活,他在编外讲师的岗位上干了15年。这期间,康德展开了对莱布尼茨唯理主义哲学的批判。他学生说,康德是对莱布尼茨、沃尔夫和鲍姆加登一并攻击的。1764,康德发表了《关于自然神学和道德的基本原则的明确性之研究》,着重批判莱布尼茨哲学应以数学为模式的观点。康德说,哲学与数学的方法不同;哲学不能像数学那样进行综合;它必须分析和澄清。康德在《把负数概念引入哲学的尝试》这篇论文里,批判了莱布尼兹关于因果的观点。在题为《关于上帝存在证明的唯一可能的依据》的论文中,批判了莱布尼茨的存在概念。1766年,康德写了《通过形而上学之梦解释的视灵者之梦》一书,讨论人具不具备了解这一世界性质的洞察力,指斥莱布尼茨主义者关于人的意志能力的观点是错误的。五,1700年,对于康德来说是个分水岭的年份——第一,他终于被聘为柯尼斯堡大学逻辑和形而上学教授;第二,他在读了休谟的《人类理解研究》之后,惊呼把他从“独断的噩梦”中唤醒。在《通过形而上学之梦解释的视灵者之梦》一书中,康德的二元论倾向已经比较明显;他的教授就职论文的题目是《论感觉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则》,进一步发挥了《梦》中的观点——他认为,感觉并非如莱布尼兹所说是思维的混乱形式,而是知识的一个来源,只不过它所认识的对象仅是“现象”,因为一切感觉活动都以显现在感觉能力中的时间和空间的形式为条件,这些形式不是事物的客观特征或结构,而是“纯粹直观”。然而,虽然关于可感事物的一切知识都是关于现象的知识,这并不意味着,对于事物本身一无所知。当然,人没有关于理智世界的直观或直接的洞察,然而,显现于他之中的某些“纯理智概念”,诸如可能性、存在、必然性、实体、原因,使他具有某种关于理智世界的描述性知识。通过这些概念,他可以得到“用以衡量其他一切实在事物”的原型。这种原型赋予人一种关于理论和实践秩序完善性的观念:在理论上,这是关于最高存在,即上帝的观念;在实践上,这是关于道德完善性的观念。六,必须把康德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中来观察——把康德哲学,看作是西方近代哲学史的一环。西方近代哲学,最早是由笛卡尔开垦并播种的。生长出来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物——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尽管品种不同,但它们发展趋势一致——围绕的核心问题,都是人的思维和知识问题——思维能力的边界在哪里?思维何以能获得知识?知识何以可靠。到了休谟,情况有些不妙。罗素说,休谟智商太高。他对“归纳方法”的诘难,把经验主义推入了死胡同;其实,唯理主义也遇到了瓶颈——不解决方法问题,以前的讨论似乎都站不住脚了——休谟说,你们不告诉我如何解决方法问题,我只能得出不可知的结论——一切知识都不可靠。梯利说,康德需要“一方面限制休谟的怀疑论,另一方面限制独断论;反驳和摧毁宿命论、无神论以及唯情论和迷信。”这就是康德面临的任务。七,康德1770年担任教授之后,沉寂了11年。他在冥思苦想,于是从1781年开始,进入了他的“三大批判”时期。康德迫切地需要一种认识论——这种认识论要研究普遍和必然的知识的可能或不可能、来源、范围和界限。他认为,以往的哲学是独断的——它往前行进而沒有预先批判它自己的能力。因此必须批判,以便不偏不倚地考察理性的一般能力。为此,康德写了他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1781),考察理论的理性或科学;《实践理性批判》(1788),考察实践的理性或道德;《判断力批判》(1790),考察美学和目的论的判断,或艺术和自然中的目的。八,康德三大批判的理论前提,是把真正的知识规定为普遍和必然的知识。他同意唯理主义者的观点,认为在物理和数学中有这样的知识。他又同意经验主义者的观点,认为这样的知识不是关于事物本来状态的知识,而是关于现象的知识,即关于感官所感受的事物的知识。因此,他把唯理主义的形而上学(宇宙论、神学和心理学)排除在外了。他还同意经验主义者的观点,认为我们只能认识我们所经验者,感觉是知识的材料;同意唯理主义的观点,认为普遍和必然的真理不能得自经验——感觉提供知识的材料,心灵按照由它的本性所形成的必然的方式予以整理。因此,我们有关于观念的秩序的普遍和必然的知识(唯理主义),这不是关于自在之物的知识(怀疑论),知识的内容来自经验(经验主义)。但是,心灵思维它的经验,按照它先验或固有的、即唯理的方式来思考这些经验(唯理主义)。“物自体”是存在的,我们能够思维自在之物,只是不能象认识经验世界的事实那样认识“物自体”。如果不是因为有道德意识或实践的理性,就不能回答、甚至无从讨论这样的问题,诸如和有因果关系的时空秩序不同的一个世界的存在、上帝的存在、自由和不死。九,康德哲学的深刻之处,体现在他的四个二律背反上。对类似悖论的论证结论,最终肯定是摧毁对神的存在的一切纯理智的证明——彻底否定了上帝的存在。康德哲学的真正内在矛盾,是他的核心概念“先天综合判断”与物自体的对立。康德认为,知识总是表现为判断的形式。但是,不是每一个判断都是知识——判断往往是综合的,但并非所有的综合判断都给人以知识——比如说,所有树木都是植物——这是一个综合判断,可是没有给人以新知识。这是因为,有些综合判断来自经验。他说,这种判断缺乏必然性——理性不象迫使人承认数学命题那样,迫使人承认这种判断。这种判断又缺乏普遍性——不能因为某些物体具有某种特性,而说一切物体都有。缺乏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判断或后验的判断,是不科学的。他说,普遍性和必然性不是导源于感觉或知觉,而是在理性、在知性中有其渊源,不靠经验(并在这个意义上先于经验),例如一个三角形的三内角之和等于二直角,而且永远如此。因此,一个判断要给人以知识,它必须是先验的。他说,知识存在于先验的综合判断里面。分析判断总是先验的。在科学中要求必然的确实性,只有在先验的综合判断中,这种确定性才是可能的。康德说,沒有综合的心灵,就不能有综合的判斯;沒有知觉空间的心灵,就沒有关于空间的判断;没有根据因果来思维的心灵,就沒有关于因果的判断。据此,他认为知识当然有可能性和确实性。他说,休谟否定知识的可能性,那不过是一种“愤慨”。但是,康德又认为,人的认识不能超越经验,或者拥有关于超感性的东西、关于物自体、关于事物脱离其影响的本然状态的知识。作为感官所不能认识的某种东西的物自体,是一个极限概念,它对感官说:这就是你的界限,不能越雷池一步;这就是你管辖区域的终点。你只能认识现象,而非现象界,即本体界、理智可以思维的世界,是你不能达到的。康德所说的“物自体”,其实就是外部的客观物质世界,对这个世界,不能彻底认识它,但可以思维它。关于“先天综合判断”与物自体是什么关系,康德没说,大概说也说不清楚。十,在康德之后,形成了早期康德主义和新康德主义两个重要流派。何以至此,大约与康德哲学的开放性有关——不同的人,可以根据个人所偏爱的哲学倾向,自由地重构它的综合。康德体系,既是强调经验对于知识产生的作用的英国经验论(表现于洛克贝克莱和休谟思想之中);又是牛顿的科学方法论;以及把莱布尼茨的哲学系统化、强调心灵作用的沃尔夫的形而上学先验论(或唯理论)之间的一种调和或结合。它在不同起源和性质的因素之间建立了综合,这使得研究者可依自己先人为主的想法来看待它。于是,康德主义中,有了把批判哲学认作一种认识论,或关于(科学)知识和方法论的纯理论;有了把它认作形而上学批判理论,或关于存在(终极实在)性质的理论;还有了把它认作与伦理学(在行为领域)平行的规范或价值性反思的理论。这些类型,分别被称作认识论的、形而上学的和价值论的康德主义。后来,认识论的康德主义包括像经验论的康德主义这样一些不同的立场,扎根于生理学或心理学的研究之中;马尔堡学派的逻辑学康德主义强调逻辑的本质和运用;还有奥地利人A.里尔的实在论的康德主义。形而上学的康德主义,则从德国浪漫主义的先验唯心论发展为实在论,在批判哲学中看到一种实质上是归纳性形而上学的基础,以适应现代科学的成果。最后,价值论的康德主义研究价值理论。最为明快的,是康德的第一代弟子黑格尔,他迅速跳出了康德哲学,但在其二律背反等精华思想基础上,发展了辩证法。关于康德的后学,罗素的一段话很精彩:“‘物自体’是康德哲学中的累赘成分,他的直接后继者们把它抛弃了,从而陷入一种非常像唯我论的思想。康德的种种矛盾是那样的矛盾:使得受他影响的哲学家们必然要在经验主义方向或在绝对主义方向迅速地发展下去;事实上,直到黑格尔去世后为止,德国哲学走的是后一个方向。”
(图片选自网络)
王明阳是明代“心学”集大成者,他的智慧和才能在明朝达到了无人能及的地步,就算是现代,他的很多思想还具有指导意义。
1、王明阳的思想和著作内容是什么?
王明阳思想用一个词归纳,就是“致良知”,短短的三个字,却蕴含深刻的道理,意思是从人的良知出发,通过知行合一的功夫,达到致良知的境界。
王明阳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他认为,心是身体和万物的主宰,当心灵安定下来,不为外物所动,本身所具备的巨大智慧就会显露出来。
2、为什么受到推崇?
王明阳是一个文臣,却能统兵南征北战,且只用一年多时间剿灭了为患南赣数十年的臣寇盗贼;在宁王朱宸濠起兵作乱时,只用四十多天就平定了叛乱……
他虽然是一介书生,但是不拘泥于诗词文赋,他广泛涉猎兵法,还修习武艺;他能洞察善恶、明辩是非,在处理具体问题时能灵活远用。
3、和我们生活工作的关联在哪?
王明阳不光学问大,同时人情练达,人际关系处理得非常好,他把他的哲学认知跟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能做有机结合;不光有思想,处事圆滑老道,且不失理想主义,忠君爱国。这些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读好书,受益一生。关注@亭亭悦读,阅读路上一起同行。好了,关于药德康明是元宇宙吗和药德康明股价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